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,环翠区环翠楼街道鸿武社区以文化为底色、诚信为纽带,统筹辖区单位、高校、物业、爱心企业等多元力量,构建起“文化浸润、多元协同、共建共享”的社区治理新模式。通过“邻里学堂”“青春志愿”“诚信互助”三大特色品牌的深度打造,社区正成为居民精神有依托、治理有活力、生活有温度的文化家园。
邻里学堂:家门口的“精神粮仓”,文化惠民“零”距离
作为社区文化品牌的核心项目,“邻里学堂”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局限,以“居民点单、社区接单、多方买单”的服务机制,精准对接不同年龄层、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。这里的每一堂课都紧扣生活脉搏,既传承传统文化基因,又回应现代生活诉求,成为居民提升自我、增进情感的“能量站”。
针对老年人“数字困境”,“银龄触网”课程应运而生。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指导老人掌握手机指纹解锁、内存清理、医保码使用等实用功能,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。从消除“智能恐惧”到熟练使用社交软件,老人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社区关怀,也实现了与时代接轨。
“亲子课堂”和“节日厨房”同样亮点纷呈。亲子活动通过烘焙体验、手工制作、应急科普等形式,既培养儿童动手能力与安全意识,也为家庭创造高质量陪伴时光,参与率连续3个月提升20%。而每逢中秋、元宵,“节日厨房”便成邻里互动主阵地。大家共同制作月饼、搓汤圆,在协作中感受传统节日魅力,热腾腾的美食成为拉近邻里关系的“黏合剂”。居民刘典香感叹:“和邻居一起过节,比自家单过更有烟火气!”
青春志愿:校社共建“双向赋能”,激活治理年轻力量
鸿武社区还与山东大学(威海)、哈尔滨工业大学(威海)、威海职业学院建立常态化合作,以“高校学生志愿共建项目”搭建实践育人“双向平台”,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动能。
在社区文化广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大学生开设“环保知识小课堂”,他们用漫画展板讲解垃圾分类,通过短视频展示剪纸、面塑等非遗技艺,吸引众多居民学习。
从关爱独居老人的“敲门行动”,到环境整治的“青春战役”,大学生们活跃在社区各处。他们定期为老人送餐、打扫,参与卫生清洁,还发挥专业特长绘制文化墙。目前已开展50余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,累计服务超800小时,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。通过校社联动,既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,也让社区焕发新活力。
诚信互助:党建引领促融合,绘就邻里和谐“同心圆”
鸿武社区以“诚信互助”为核心,通过“楼栋自治”“共享工具箱”“邻里节”三大举措,推动居民从“陌邻”向“睦邻”转变,构建以信任为基础的治理生态。
“楼栋自治”模式下,每栋楼推选楼长建立“小事楼栋协商、大事社区共议”机制。从单元楼照明维修到热电管道改造,楼长牵头组织居民座谈,近一年通过民主议事会解决32件民生问题,显著提升居民参与感。
“共享工具箱”是邻里诚信的缩影。居民将闲置工具捐赠至社区服务中心,邻居按需签字取用,2平方米的空间累计流转工具200余次,保持“零丢失、零纠纷”记录。正如居民吴学智所言:“一把扳手的借还,传递的是陌生人之间的温暖信任。”
一年一度的“邻里节”成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。趣味运动会上居民组队竞技,公益大集提供义诊义剪与闲置物品交换,纳凉晚会上老中青少同台献艺。多元活动吸引超千人次参与,让社区洋溢着和谐活力。
从“邻里学堂”的文化滋养,到“青春志愿”的活力注入,再到“诚信互助”的情感联结,鸿武社区以党建引领串起文化、治理、服务的“珍珠链”。在这里,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;治理不再是单向的管理,而是多元协同的共建共享。未来,社区将继续深耕文化根系,培育诚信土壤,让“文化社区”成为居民心有所向、情有所系的共同家园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可借鉴的“鸿武经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