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农村老年人“有米有面做不成热饭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,为此,乳山市南黄镇从“一餐热饭”入手,打造起了政府主导、多方参与、共建共享、持续发展的服务模式,建立起了科学高效的农村助餐服务体系,有效解决空巢、高龄、失能老年人做饭难问题,得到群众的真诚拥护和广泛好评。
乳山市南黄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0.85万,占比38.6%,其中空巢独居378人,失能半失能672人,低保对象475人,特困供养143人,残疾1042人。虽然经过脱贫攻坚,有了兜底收入保障,但生活中的不便,仍然影响着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南黄镇坚持量力而行、尽力而为,根据区域位置合理规划打造农村餐桌服务中心,并以中心所在村为着力点,扶持打造集体产业项目,以项目收益补贴出“大头”的模式,确保送餐服务精准到位、更可持续。目前,南黄镇已经建立起了覆盖20个村的送餐服务网络,覆盖率达到60.6%,累计服务老年人12万余人次。
强化资源整合,建强餐桌服务“主阵地”。统筹考虑区域位置、人口分布、集体经济等因素,依托跨村联建这一纽带,统筹多方资源,建立高效餐桌配送体系。一是摸清服务对象。按照村“两委”研究、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同意、全村公示无异议的程序,组织各村严格甄别需帮扶对象,把所涉及的贫困户、特困人员、低�;А⒌捅1咴导彝ブ形奕苏樟系睦夏耆巳客吵锬扇敕穹段�,需服务老年人困难群体380人,基本实现老年人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全覆盖。二是打造服务中心。根据需服务人数,依托南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,以镇域村集体自愿入股形式,整合资金90余万元,改造建设占地约900平方米的南黄镇农村餐桌服务中心,招募正式员工9名,每天最多可为200名老年人提供配餐服务,为全方位开展配餐服务提供了基础保障。三是织密服务网络。为提升工作效率,联合镇域20家农村暖心食堂共同开展配餐服务,根据不同暖心食堂的现状,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,确定单独配餐、单双日配餐、‘外面’驿站等多样化服务模式,不仅提升了配餐服务覆盖面,每年还能降低农村餐桌运营成本约30万元。
捆绑关联项目,兜牢持续运营“保障网”。创新结合产业项目、信用治理等日常重点工作,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,让以社会效益为主的配送体系持续发展。在捆绑产业项目上,以服务中心所在的南黄社区为主体,采取村企协作、以股定权方式,建设社区共富项目,成立了总投资720万元、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、年产值400万元的威海民富包装有限公司,在公司所得收益中,按照不低于30%的比例分红“反哺”农村餐桌服务中心,为持续运营提供资金保障。在捆绑信用项目上,依托社区信用体系,将服务中心的运营作为“重头戏”,以信用积分赋能志愿服务,每年通过社区共富项目提取信用基金5万元,丰富拓展信用运用场景,鼓励178名志愿者到中心开展帮厨等志愿服务,推动中心运营呈现出“人人支持、人人参与、人人受益”的良好局面。自服务中心运营以来,共富项目共反哺资金2万元,结合信用志愿服务活动,有力保障了老年人困难群体用餐质量,兜住了配送中心日常运行成本,实现了可持续发展。
树牢底线思维,把牢全面服务“安全关”。将安全理念贯穿配送服务全过程、各环节,真正把好事办好。一是把好生产安全关。聚焦配送服务中心、社区共富项目,以及各村暖心食堂,从严从实把好厨房燃气设备、油烟管道安装、消防器材摆放等关键环节,逐个岗位细化安全守则,常态化开展员工安全生产培训,确保做到万无一失。二是把好食品安全关。服务中心及时办理《食品经营许可证》,伙房工作人员全部办理健康证,持证上岗率100%,从正规渠道购买食材,索证索票,保证各餐桌配餐的食品安全,提升服务质量,增强社区老年人对农村餐桌助餐的认同感。三是把好交通安全关。服务中心为每位送餐员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,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。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培训活动,累计开展12次,内容涵盖交通规则、安全驾驶技巧、紧急情况处理等多个方面,全方位地保障送餐过程的安全与效率。
乳山市南黄镇农村餐桌配送服务,既有效解决了农村老年人困难群体“一餐热饭”难题,也探索出了务实管用的持续发展路径,而且在这一过程中,还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,有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、优化资源配置与降低成本、推动农村社区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方面,资源整合是关键。南黄镇通过实地调研,在摸清群众需求等底数的情况下,以跨村联建为纽带,整合周边村庄资源,依托养老服务中心,改造建设配送中心,盘活闲置厂房建设了社区共富项目进行兜底,并且与各村暖心食堂形成联动,不仅大大节省了成本,还完成了资源优化配置,让有限的资源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。
另一方面,完善治理是重点。通过“信用+”的方式,不仅让配餐服务更有温度,让老年人困难群体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,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抓手,可以为农村社区提供就业机会,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,而且为各类文体活动提供了载体平台,有力有效促进社区和谐建设。